石壕吏原文及翻译,杜甫揭露封建残暴与安史之乱苦难的悲怆叙事
你知道吗?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,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学作品,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,照亮了我们的文化天空。今天,我要和你聊聊的就是这样一篇千古绝唱——《石壕吏》。
石壕吏,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心生敬畏。它不仅仅是一首诗,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,一幅生动的画卷。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,他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,将那个动荡时代的苦难描绘得淋漓尽致。
石壕吏原文,字字如刀

“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!听妇前致词:三男邺城戍。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有孙母未去,出入无完裙。老妪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。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。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。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”
这段文字,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悲壮的故事。诗人用极其简洁的语言,勾勒出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。老翁为了躲避差役,不惜翻墙逃跑;老妇则出门应对,面对凶狠的差役,她只能以泪洗面。而这一切,都源于那个残酷的时代背景——安史之乱。
石壕吏翻译,情感真挚

“傍晚投宿石壕村,夜里有差役来抓人。老翁越墙逃走,老妇出门查看。差役吼叫多么凶狠,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!我听到老妇上前说: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。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,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。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,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!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,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。因为有孙子在,他母亲还没有离去,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。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,但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,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,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餐。夜深了,说话的声音消失了,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。天亮了,我登程赶路,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。”
这段翻译,将原文中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诗人通过翻译,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人民的无奈。
石壕吏背后的历史,沉重而深刻

《石壕吏》这首诗,不仅仅是一首诗,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。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动荡时代的残酷现实,看到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。安史之乱,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,它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。在这场战争中,无数的家庭破碎,无数的生命消逝。
而《石壕吏》这首诗,正是杜甫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。他用诗歌的形式,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,对人民的同情。这首诗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的担当,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苦难。
石壕吏的意义,超越时空
《石壕吏》这首诗,虽然创作于唐代,但它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,却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。在当今社会,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战争的阴影,依然可以看到人民的苦难。而《石壕吏》这首诗,正是对这种苦难的深刻反思和表达。
通过阅读《石壕吏》,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,更加珍惜和平。同时,这首诗也提醒我们,要时刻关注人民的疾苦,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。
《石壕吏》这首诗,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诗歌。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苦难,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的担当。在今后的日子里,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!